第166章 开海贸(2 / 3)

。银矿虽好,但终究有采尽之日。而海上贸易才是取之不尽的财富之源。"

他走到御案前,手指轻点地图上的南洋诸岛:"如今倭患已平,正是开启海贸的大好时机。”

“将我大昌的瓷器、丝绸、茶叶运往海外,其利不输银矿。"

"更重要的是——"他语气忽然加重,"臣想去南洋,把'红薯'此物引种中原,我大昌将再无饥馑之忧。这才是利在千秋的百年大计啊!"

杨宣猛地一拍额头,眼中放出光来:"朕竟差点忘了这桩大事!这石见银山还真是让人一时迷了眼!"

"正是如此。"江云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,"臣已在松江府筹建江南造船厂,聘请最好的船匠,首批十艘两千料大船正在赶工,预计三月后即可下水。每船可载货十万斤,往来南洋,其利不可估量。"

杨宣不禁朗声大笑,声震屋瓦:"好你个江云!原来早已谋划周全,连造船厂都建好了!这般雷厉风行,满朝文武无人能及!"

王世文也笑着打趣:"太白兄这般谋划,也不叫上小弟分一杯羹,未免不够朋友啊!"

江云狡黠一笑:"王兄说哪里话,这等好事怎能少了你?不过......"他故意拖长语调,目光转向皇帝,"海贸事关国本,最大的股东还得是陛下才是。"

杨宣摆摆手,故作矜持:"朕乃一国之君,岂能与民争利?况且朝中那些御史言官,若是知道朕参与海贸,怕是又要上书劝谏了。"

江云正色道:"陛下误会了。海贸非但与民争利,实乃富民强国之道。”

“若有陛下坐镇,才能确保万无一失。况且......"他压低声音,

"就像之前的蜂窝煤生意一样,只需请赵王出面,明眼人自然知道这是皇产,无人敢从中作梗。”

杨宣闻言放声大笑,指着江云连连摇头:"好你个江云!连朕的虎皮都敢扯来用!这般算计,真是......"他一时竟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。

江云嘿嘿一笑,随即面露难色:"不过陛下,此次造船厂耗资巨大,臣已吸纳多位股东,所以陛下最多只能占三成股子......"

王世文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,暗自为江云捏了把汗——普天之下,敢和皇帝讨价还价的,恐怕也只有这位东海伯了。

出乎意料的是,杨宣不但不怒,反而笑得前仰后合,连眼泪都笑了出来:"好!好!江云啊江云,满朝文武也就你敢跟朕这么说话了!有趣!实在有趣!"

江云连忙躬身:"臣一时失言,请陛下恕罪。"

"无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