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2章 当工人的魅力(2 / 3)
现在运输主要还是靠骡马这些。在这里种植上苜蓿也算是一举两得。
计划报告一个个打上去,整个晋州也是忙活开来。
与此同时,工业上也没停下。
经过筹备,到了四月的时候,恒城第一个纺织厂与服装厂开了。
纺织厂用的机器是买的二手的,虽然是八十年代的货,但放眼这个时代却是顶尖的。
晋州这地方,其实工业基础还算不错,尤其是恒城。恒城也有相当多的纺织工,甚至还有纺织厂。因此,招聘信息一发出来,便有很多纺织工人前来应聘。
纺织工人三班倒,夜班有补贴,还提供吃,另外再50元工资。现在大家对边区票的购买力也摸清楚了,一听50元工资,那都是要打破头了,都想进去。
而一些懂缝纫的裁缝以及家庭妇女也是瞄上了服装厂。服装厂教技术,每月也是包吃一顿,学徒给30元工资,转正给50元工钱。一些妇女听到这消息,纷纷去打听。
自己赚50、汉子赚50,加起来就一百。
老天爷,这能买多少白面啊?吃不完,吃不完,根本吃不完啊!
一些梳起的单身女性也是心动。
自己要是能赚50,不,哪怕30,自己日子就有奔头了。
41年的恒城同胞,第一次感受到了当工人的魅力。
一时间,进工厂干活成了最流行的话题。
又因着进工厂需要认字,会基本算数,这下好了,开起来的扫盲班一下变得无比拥挤。
这时代的同胞不怕吃苦,他们只怕吃苦还挨饿。只要能吃饱穿暖,别说读书了,便是一天让干14小时都干。
扫盲班需求一大,前朝的老学究们就有事干了。
不过这些老学究拿到教案后,都傻眼了。
课本上的文章都很简单,有些只能算是句子,根本不能算文章。而且,也不知这八路怎么回事,都用简体字。这八路避讳这么多?全要用简化字来教人?(很多简体字不是建国后有的哈,许多就是古代就有了,经常是为了避讳而发明的)
而且言语十分直白。
比如第一课的内容就一句话:小明与小玉数鸭子,一二三四五六,共六只鸭子。
这节课需要掌握的字就六个:一二三四五六。
这算什么教书?!
一些人心里嘀咕。
不过一看八路军开出的工钱,这些想法就没了。
只是晚上来教两个小时,上六休一,就给20元工钱,这样好的活上哪找去?而且听说,只要教得好,能彻底吃透教材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